養護“高齡”電梯就是養護公眾生命
養護“高齡”電梯
就是養護公眾生命
據報道,日前北京市質監局披露,全市使用10年以上的電梯數量35080臺,約占電梯總量的20.8%。不少“高齡”電梯小毛病常犯,引來業主對乘用安全的擔憂。
像這種“高齡”電梯,不僅存在于北京,全國其他大中城市同樣存在。隨著城市發展步伐的加快,一些大中城市人口急劇膨脹,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條件下,樓只能越建越高。然而,各地電梯驚魂事件不斷上演,本是帶給人們便捷的工具,卻一次又一次給人們造成傷害,甚至奪去生命。
老舊電梯就像人到高齡,各零部件日漸老化,隱患多多。大毛病沒出,“小毛病”頻犯,就是征兆,如不解決,早晚會出大毛病。比如,按鍵失靈,電梯說停 就停,要么關不上門、要么有的樓層直接跳過,有時按了其他樓層卻先到地下一層轉一圈再上來;上行時起步很劇烈,停止時也很突然;著過電火,困過人,出現過 滑梯……居民遭遇老舊電梯故障的驚嚇真是各種狀況。
老舊電梯安全隱患常見,主要原因還是日常檢測和維護跟不上。在北京,按規定,電梯至少每15日要進行一次日常維護保養工作。但實際上,很多小區維保 人員做不到這一點,而是等電梯壞了再趕過來。就更不要說在用電梯每年進行一次全面檢驗,一些單位為了省錢,對日常維護保養流于形式,逃檢、漏檢現象也并不 少見。
電梯產權主體不明,安全管理權責不清,是導致電梯“體檢”走過場,檢測維護跟不上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問題電梯多運行在綜合性寫字樓、老舊小區、早期回 遷樓里等,因為購房和物業合同都未提及更換電梯出資方,所以業主和物業公司都不愿掏腰包。雖然電梯更換可以動用公共維修資金,但很多小區的公維金無法承受 電梯更換的高額費用,部分早期樓盤甚至未設立,問題更嚴重。加之公維金使用申請困難,業主之間也很難協調。目前對電梯的報廢年限還沒有明確規定,于是就出 現“能小修就不大修,能大修就不換新”的情況。
電梯不是衣服,新三年,舊三年,縫縫補補又三年。它可是涉關人民群眾生命安危的大事。安全生活和安全生產同樣重要,不可忽視。對于老舊電梯、“高齡”電梯,其檢測維護周期絕不可能和新電梯一樣,但是規定已有,卻難見執行,歸根到底還是源頭不明,責任不清。今年全國“兩會”上就曾有委員提出,公共維修資金繳納之后經常就沒了下文,盡管是業主集體的錢,但資金管理部門鮮向業主告知結余、受益、用途等信息,業主甚至“跑斷了腿”都難以得到一個 精準的回答。巨額資金躺著“睡大覺”,甚至“縮水”,想用時審批還難上加難,動輒跑上一年半載。如此來看,如果理不順電梯檢測維護權責,不能讓該花的錢花 到實處,這不僅是在浪費公眾的財富,還潛在威脅著公眾的生命。
- 上一篇:電梯要進老樓需政策接地氣 2014-6-21
- 下一篇:電梯裝上黑匣子停電時居民不再害怕 2014-6-21